第399节
??凭借类似的种种手段,桓汉的统治在当地深入人心。 ??秦氏武力虽强,反倒要退一射之地。加上秦璟对姑臧不十分看重,只命人用心经营西海郡,守住连通大漠的通道,使得秦氏在姑臧的实力不断萎缩,暂时还能立足,长此以往就很难说。 ??正如桓容之前所言,打下地盘只是开始,如何争取人心、牢牢扎下根基,还要各凭本事。 ??桓石虔和谢玄打下高昌,商路进一步拓宽,往来的队伍不断增多,中原商人西行,陆续接触到波斯乃至更远的番邦政权。 ??新舆图绘好,桓石虔曾对图感叹,世界之大超出想象,继续打下去,未知何时能归中原。 ??谢玄和王献之互看一眼,不禁笑道:“将军真欲还家?” ??“这个……”桓石虔顿了顿,同样笑了。 ??习惯策马征战,开疆拓土,沿着先人的脚步不断向西,在沿途留下马蹄痕迹,如果突然间停下,他倒真的没法习惯。道出此言,不过一句感叹。 ??相比之下,王献之倒是真在想家。 ??郗道茂为他生下嫡长子,至今未能见上一面。长此以往,他怕儿子会不认识自己。按照官家所言,父子当面,四目相对,儿子开口问“郎君何人”,那就十分尴尬了。 ??见其不语,分明有着心事,桓石虔和谢玄出言安慰。 ??高昌打下之后,需在当地驻军一段时日,消化战后红利,顺带着震慑豪强,收服民心。此后是否继续西行,端看天子旨意。 ??总的说来,大军至少要休整数月。如果王献之想探望家人,可以向天子请旨。 ??“高昌壁仍在,独不见昔日强军。” ??西汉时,朝廷派军屯田于此,筑垒台,逐渐兴起城镇。 ??经东汉末年战乱,五胡乱华,高昌之地先后被前凉、张凉和氐秦所据。桓石虔和谢玄等率兵西征,逐走盘踞此地的氐人,重夺高昌壁,民心却难以恢复。 ??三人心知肚明,想要彻底收拢民心,将此地完全纳入版图,还有不短的路要走。 ??汉军显现出的强势,以及西域商路恢复后,沿途城镇展现出的繁荣,吸引了越来越多困在西域的流民,以及生计艰难的弱小部落。 ??不提遁入漠北的柔然,只言临近的吐谷浑,起初还觉得这种情况不错,西域繁荣,自己也能得不小的好处。加上汉军占下陇西等地,避免国境和秦国接壤,今后的日子能过得相对安稳。 ??可时间长了,吐谷浑逐渐发现事情不对。 ??本该过境的商队,七成以上转道姑臧,连国内的商人都掉头向北。边境的部落出现不稳,尤其是随着氐秦国破依附来的小部落,此时纷纷生出二心,有举部迁移的迹象。 ??如果这还不能引起警惕,那么,早在吐谷浑尚未建国时,就随初代首领西迁的拓跋鲜卑部都开始摇摆,那问题就变得相当严重。 ??吐谷浑王辟奚年事虽高,脑袋却不糊涂。 ??正相反,能在氐秦和张凉之间左右逢源,甚至同东晋朝廷关系不错,可见他的谋略圆滑以及能屈能伸。 ??如今的情况正逼近他能承受的底线。 ??人心动摇,难保汉兵不会趁虚而入。与其等到对方动手,不如提前封锁边境,既能截断生出外心的部落,一个个收拾,也能展示出吐谷浑的实力,让对方生出忌惮。 ??想法固然不错,奈何委任之人欠妥。 ??辟奚年过耳顺,以时下人的平均寿命计算,已经算是长寿。固然政治经验丰富、行事手段老辣,精力终归差上许多,不比年轻之时。 ??故而,同群臣商议之后,制定出相对完善的计划,却不可能亲自带兵,只能将重任交托给自己的儿子。 ??辟奚有十一个儿子,三个没能长到六岁,早早夭折,剩下的八个,五个已经成年,各个强悍勇武,尤其是长子和次子,凭蛮力能举起壮牛。 ??无奈的是,几个儿子强壮归强壮,偏偏都没有脑子。 ??即刚愎自用,又爱听好话。凡是合乎心意的奉承,一概采纳,想都不会多想;不合心意的,尤其是逆耳忠言,全部抛之脑后,完全是理都不理。 ??这两种特质结合在一起,造成的后果很是严重,两人常被身边人说动,说动之后就一意孤行,不管好坏,压根听不进别人的劝说。 ??将事情交给他们,辟奚很不放心。可交给旁人,他更不放心。随祖先迁移的拓跋部都心生叛意,开始摇摆不定,除了亲生儿子,还有谁能够相信? ??左右衡量之后,辟奚终于将事情委托长子,在他出发之前,特地召到身前,苦口婆心,千叮咛万嘱咐,务必要按照计划行事,身边的人如何撺掇都不能改变计划,更不能生出他意。 ??大王子答应得十分痛快,临到要执行时,又被身边人说动,突然间变卦。 ??辟奚担心的事终于发生。 ??受到身边谋士影响,大王子决定借这个难得的机会,彻底掌握兵权,压服几个兄弟。 ??“大王年事已高,王子身为长子,理当继承王位。” ??听到“王位”两字,大王子心头火热,完全控制不住对权力的渴望。 ??亲爹的告诫被抛到脑后,对失败后的结果更是想都没想。 ??大王子手掌虎符,悍然调集军队,将封锁边境的命令改为叩边犯境。趁汉军兵少,悍然出兵袭击,杀死守卫边境的将兵几十人,抢得皮甲数套、兵器若干,并入村庄和边界城镇大肆劫掠,抢走财物牲畜不说,更劫掠不少人口。 ??梁州刺使闻讯大怒,立即调集州兵、征召青壮,并第一时间上表天子。 ??他知道圣驾巡狩,正往西行,表书中言吐谷浑叩边,请朝廷增发兵饷,遇战事扩大,请从荆州和益州调兵。 ??除此之外,更在表书中陈明,吐谷浑叩边,汉中之地不太平,姑臧等地想必也会收缩城防。陛下万金之躯,不可以身犯险。 ??简言之,吐谷浑脑袋犯抽,在边界亮刀子,一阵喊打喊杀,阵势着实不小;梁州不太平,陇西和姑臧等地恐将受到波及。秦氏定都长安不久,此前彼此友好,现在却很难说。如果趁机背后插刀,必将是一场恶战。 ??桓容身为天子,身系天下安危。如他有个闪失,国内恐将生乱。 ??所以,想要出京巡狩,什么时候都可以。遇上如今这种情况,还是提前返回建康,莫要涉足险地为好。 ??梁州刺使完全出于好心,也是真为朝廷着想。 ??按照常理,接到这份上表,桓容理当掉头返回。不想马上走,也可以暂时留在荆州,有桓豁的保护,必不会让圣驾出半点差池。 ??奈何天子不循常理,另有所想。 ??接到消息之后,桓容思量半日,既没打道回府也没暂驻荆州,而是下令继续西行。 ??“为平交州乱,灭南蛮之祸,宁、益两州州兵不可轻易抽调。荆州临近咸阳,守军亦不可轻动。为汉中之事,可调豫州兵,并征当地青壮。” ??对于这个决定,谢安和王彪之未有异议,桓豁同样点头。 ??可是,接下来的一番话,直接让三人石化当场,震惊得半晌没能说出话来。 ??“吐谷浑起兵犯边,寇我国土,伤我百姓,朕甚恶之!” ??说话间,桓容单手握拳,用力捶在榻上。砰地一声,钝响敲击耳鼓,彰显天子怒意。 ??“为让贼寇记住教训,朕要继续西狩,御驾亲征!” ??什么?! ??谢安和桓豁瞪大双眼,王彪之差点没晕过去。 ??两侧旁听的随驾郎君却是面露激动,各个脸色泛红。 ??天子要亲征,他们自然随驾临战,更能建功立业! ??此次出京,见识到幽州风貌、民间种种,对他们产生不小的影响。遇吐谷浑犯边,脑子里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打回去,打得敌人丢盔弃甲,献城割地,俯首称臣! ??“陛下三思!”王彪之劝道。 ??桓容还没成亲,更没有继承人,放他上战场,万一出现差错,建康非乱不可。 ??“朕意已决!”桓容挺直背脊,表情肃然,目光中带着杀气。 ??“吐谷浑犯我国境,害我百姓,罪恶滔天!朕为一国之君,理当守疆卫国民,遇战事岂可退缩于后?” ??“古代英主皆能战场杀敌,卫国卫民。朕不敢自比先人,为天下百姓亦要率兵亲征,击退来犯之敌!” ??桓容说得大义凛然,态度格外坚定,不惜以先人作比,就差抛出西汉高祖和东汉光武。这两位生活的年代终归有点远,如果有必要,就近而言,他不介意将曹操和刘备几位都拉出来遛一遛。 ??谢安几人张口结舌,面面相觑。 ??天子铁了心,大道理当头压下,这还怎么劝? ??仔细想想,事有两面,不可一概而论。 ??天子登基不久,如此番御驾亲征,危险的确不小,但能大获全胜,于国朝稳定实是有益,且能威慑强邻,对长安亦是震慑。 ??退一万步讲,没人说御驾亲征必须亲自上阵杀敌不是? ??想到守卫在桓容身边的两尊人形兵器,谢安等人不由得开始松动。 ??将几人的表情变化看在眼里,桓容心下满意。暗中揉了揉右手,无声吸了口冷气。今后再想表示决心,什么办法都成,坚决不能砸桌子。 ??威武是威武,可真心疼啊! ??第二百四十九章 退路 ??御驾亲征非同小可。 ??桓容说服谢安等人, 不意味着扫清所有“障碍”, 立即能挥师西征。更不意味着凡事一蹴而就, 今天拍板,明天就能和吐谷浑人开战。 ??调动州兵需要时间,征召青壮民夫需要时间, 筹集军饷粮草一样需要时间。纵然有谢安王彪之等合力安排,发挥出最高效率,短时间内,依旧诸事缠身,桓容照样无法离开荆州。 ??不提其他, 至少要等豫州兵抵达, 与荆州兵汇合, 组成亲征大军,御驾才能西行。如若不然, 仅带着巡狩护卫出征, 寥寥千人就要和吐谷浑开战, 岂不是开玩笑吗? ??就算桓容愿意, 谢安和王彪之等也不会点头。 ??奈何军情如火,吐谷浑大王子铁了心要做出一番“成绩”,在梁州边境喊打喊杀,不到半个月时间,又袭扰三个村庄。 ??因州兵提前防备,这几次袭击未能抢到多少财物,也没能劫掠到足够的人口,大王子一怒之下,竟下令军队四处放火。 ??眨眼间,赤色的火焰席卷村落,滚滚浓烟冲天而起。 ??呛鼻的烟味随风飘来,眺望远处惨景,失去家园的百姓失声痛哭,哭声中夹杂着痛斥和嘶喊,凝聚刻骨的仇恨。 ??桓容登基后,杨亮即上表请辞梁州刺使,愿赴西域守商道。 ??桓容准其所请,下旨命其为沙州刺使,同桓氏合守晋昌、敦煌等郡,掌管州郡事务。与此同时,桓石秀几次上表并送来私信,一心想往向西域跑。 ??桓容分别征求过桓豁和桓冲的意见,将他由江州调往梁州,接替杨亮出任梁州刺使,持节,掌梁州、秦州诸军事。 ??秦州是新得疆土,包括略阳、天水、南安及陇西四郡,另有半个扶风郡,是连通桓汗和西域的交通要道,也是大军西征,运送军粮的要道。 ??此前杨亮让出梁州,是经过多番考量。 ??汉中之地的重要自不必说,再加上一个秦州,卡主连通西域的命脉,桓氏不会轻易交给他人,至少短期之内不会。 ??如此一来,主动退让总比让人请走要好。 ??弘农杨氏决意扶持新帝,在西域贸易上同桓氏利益一致。为争求长久的合作以及更大的利益,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,以示对新帝的诚意,实为理所应当。 ??圣旨既下,桓氏、杨氏各得其所,皆大欢喜。 ??唯独苦了桓石秀。